專訪全港唯一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,為中式素食注入破格靈魂

專訪全港唯一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,為中式素食注入破格靈魂

25-11-2025
BAZAARGloria Chung

誰說中菜青黃不接?我們都該跟邵德龍師傅學習—行動比說話實際。這位大師傅用行動承傳中菜手藝,建立多間成功食府,其中包括和羅澤基師傅合作、全港唯一的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。

專訪全港唯一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,為中式素食注入破格靈魂

邵師傅入行 40 年,生於四川、祖籍浙江,精通川、粵、京、滬料理,曾於新德里、沙地阿拉伯、新加坡及澳門等地的五星級酒店工作,經歷上世紀 80 年代中菜融匯西餐、日料的變革期,他深刻意識到廚師必須「不斷跟上時代的步伐」,對他而言,傳承不僅是技藝的教授,更是心法的傳遞。他鼓勵年輕廚師學習電腦技術以提升菜單設計與廚房管理效率,強調成功的現代廚師需兼備管理能力與文化素養。這一切,都源於他對食材的挑剔、對料理的熱愛,以及那份最純粹的初心:「只有真正熱愛烹飪的人,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。」

他剛剛從杭州回來,翌日又要去北京,風塵僕僕,自從參與內地飲食真人 Show「一飯封神」,邵師傅一炮而紅,「紅棉」的招牌菜焗豬扒飯,成為熱搜名字,令本來已經熱門的餐廳更一位難求,而眼前的邵師傅依舊率真、豪邁中帶柔情,去年一趟西藏之旅,磨滑了他的稜角,他笑言少罵了同事,變得寬容了,「西藏生活環境簡單,但人仍然快樂,這啟發了我很多。」年近 60,邵師傅仍然魄力十足,與 Lubuds 飲食集團合作開設的中菜餐廳「紅棉」、潮菜館「九両菜」、泰菜餐廳,還有其他不同企劃,點子多多,下年還要開麵館。如此努力,不但為自己,還有中菜和廚房手足的未來。事實上,他不僅是廚師,也是一位良師,曾在中華廚藝學院任教 6 年,桃李滿門。近幾年,去過好些中菜館,大廚都說:「師承邵師傅。」他們是中華廚藝學院的學生,或是跟隨過他在不同餐廳工作,其中包括「圓」素食餐廳的羅澤基師傅。

談及素菜,他做過市場調查,發現香港的中式素菜比較傳統,其餘均是西式,或者以私房菜形式經營,「中式素食其實歷史源遠流長,像素燕窩、素海參、素鮑魚,當中展現了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與技術。不過現在必須要轉型,呈現現代美感,以西式套餐模式上菜,才能延續這些傳統,讓更多不同層面的人都接受中式素菜。」他笑言自己「未能食素」,不過就經常到內地不同的素食餐廳取經,看到有趣的菜式,便會傳給基師傅,看看有沒有辦法做自己的版本,事實上,他們兩位都認為烹調素食的技術,比起肉食有過之無不及,必須要具備十足創意。

 

專訪全港唯一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,為中式素食注入破格靈魂

當初開設「圓」,只是公司的一個指令,但接手這個企劃後,他認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基師傅,都是一個鍛煉。「我跟基師傅認識 20 年,他雖然做中菜出身,但是他樂於接受新嘗試,又學習西廚烹調技巧,我認為他非常適合主理這間素食餐廳。而且年紀最成熟,只要有平台發揮,便能燒出一手好菜!」邵師傅對中國菜的甜酸苦辣見解獨到,考慮中菜乃至各大菜系的基礎,貫通經典與創新,成就「圓」獨一無二的概念。

至於羅澤基師傅,則擅長「中菜西做」,以超過 20 年的經驗為素食注入破格靈魂。他們共同設計的 12 道菜嚐味菜單,徹底顛覆了傳統素食離不開豆製素肉與濃郁醬汁的刻板印象。「圓」以中國八大菜系為根基,加入香港元素,譬如香港人喜歡的涼果、糖葱餅、薑汁豆腐布甸,每道菜的口感、食材味道都不同,盡量不重複,展現中國菜的手藝。基師傅經常探索蔬菜的可能性,而且盡量不用植物素肉,想盡辦法以蔬菜代替,譬如試過醃製春菜,再用來煮新鮮菜,造成類似腌篤鮮(上海鹹肉煮鮮肉)的菜式;魚香茄子,就用泡椒和豆瓣醬代替鹹魚,同樣香口。因為做素食餐廳,他們兩位都更加了解到不同人的飲食需要,例如很多素食者不吃菇菌,因為那被視為「惰性食物」;市面上很多的葡萄酒加入蛋白,他們就售賣認可的純素葡萄酒,讓所有素食者都能享用。

專訪全港唯一高級素食中菜館「圓」,為中式素食注入破格靈魂

菜單的巧思處處可見,是一場環球風味與中菜的精采對話。打開序幕的是欖菜螺絲卷,像中式版牛油麵包,基師傅將潮汕橄欖菜與奶油打成鹹鮮幼滑的慕絲,再拌入炸橄欖菜增添香脆,食用時將自家製螺絲卷蘸上慕絲,中西合璧的風味充滿驚喜。

然而,創新並非一味堆砌。部分菜式從更純粹角度出發,回歸《食經》中談及的「平常真味」。例如昆布·雪燕·瓜甫,用上 4 種瓜:節瓜、冬瓜、佛手瓜和南瓜,以昆布調味,整道菜沒有濃重醬汁,襯托出食材的原始清甜,將夏天的瓜變得清麗脫俗。松茸素燉湯,當中菊花豆腐展現傳統淮揚菜刀功,精緻得很,湯頭的鮮味,不亞於肉類,基師傅說,是以本傷人,基本上料多就好喝,他盡量使用食材的每個部位,譬如娃娃菜,菜葉和菜柄便可以分別用來醃製、烹煮和煮湯,絕不浪費,在基師傅的廚房也有很多一瓶瓶的醃製蔬菜,為新鮮的食材添上發酵風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