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今年 7 月 31 日,Figma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演的上市奇蹟,無疑是今年科技界最耀眼的時刻。其股價從 33 美元定價,一度狂飆至 115 美元,讓創辦人 Dylan Field 一夜間躋身億萬富豪之列 。然而,這場夏日狂熱並未無限延續。在隨後的幾個月裡,Figma 的股價經歷了大幅回調,從高點回落,讓市場從興奮中冷靜下來,開始更嚴肅地審視:當 IPO 的光環褪去,Figma 的真實價值何在?而它視為下一個增長引擎的 AI,又能否真正撐起其千億市值的夢想?

這場上市高潮,源於一場戲劇性的收購失敗。
Adobe 曾高調宣布以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,卻因監管反對而告吹,反而讓 Figma 帶著 10 億美元分手費,成功地透過 IPO 證明了其價值遠超當初的收購價 。這背後,是創辦人 Dylan Field 從大學退學,憑藉 Peter Thiel 的 10 萬美元獎學金,埋首四年打造出全球第一個純瀏覽器協作設計平台的傳奇創業故事 。

經歷了上市初期的瘋狂後,Figma 的股價波動正反映了市場的回歸理性 。
不過,公司的基本面依然穩固。在 11 月 5 日發布的第三季財報中,Figma 的營收與利潤均超出預期,年化經常性收入(ARR)成功突破 10 億美元大關,強勁的數據在盤後重新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 。
這證明了 Figma 的商業模式極具韌性,其高達 91% 的毛利率與超過 130% 的企業客戶淨留存率,在 SaaS 領域依然是頂級水準 。

Figma 的未來增長故事,已將所有賭注押在 AI 上。公司近期發布了一系列由 AI 驅動的新產品,如 Figma Make 與 Figma Buzz,意圖將其從設計師的專用工具,擴展為一個跨職能的「超級應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