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中國一線城市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都市景觀,「假裝上班公司」。
這些看似共享辦公的場所,實際上專門為失業者、斜槓青年、畢業生甚至創業失敗者,提供一個「模擬上班」的空間。每天只需支付 30 至 50 元人民幣,便可在工位打卡、使用 WiFi、喝咖啡,甚至參加「員工團建」。在這裡,沒有人追問「你在哪裡上班」,也沒有人追迫 KPI,唯一的目標,是讓人維持一種「我依然是上班族」的心理安慰。
這一現象,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疲弱、青年失業率高企背景下的獨特社會註腳。
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2023 年青年(16–24 歲)失業率曾突破 20%,雖然官方在 2024 年後暫停披露細項,但外界普遍估計實際情況並未明顯改善。
大學擴招後,畢業生人數連續創新高,2025 年畢業生達 1,200 萬人,而新興行業崗位數量卻遠遠跟不上。
高等教育與職場需求的錯配,使大量青年進入「待業」「慢就業」的灰色狀態。
在中國,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,更是社會身份的核心。
沒有工作,往往意味著「不被家庭和社會認可」。
不少年輕人坦言,真正的壓力不是來自失業本身,而是「每天在家被父母追問去向」或「同學聚會時無法回答在哪裡上班」。
正因如此,「假裝上班公司」應運而生,為他們提供了體面的舞台。
這類公司分佈於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等大城市,形式上類似 WeWork 或本地共享工位,但其定位更貼近「心理避難所」。
收費方式通常為:
日租:30 至 50 元人民幣
月卡:300 至 600 元人民幣
學生優惠:部分僅需 150 元即可整月使用
場地配備桌椅工位、會議室、WiFi、茶水間,部分甚至設置直播間,方便失業青年以「副業主播」身份嘗試掙錢。
一些公司更推出「情緒服務」,例如「怒怼老板」體驗,讓顧客花少量費用模擬對上司大聲訓斥,藉此發洩長年打工的委屈。
除了辦公與娛樂,部分公司甚至提供「實習證明」,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校對實習的硬性要求。
這種灰色服務,雖然備受爭議,但也說明了需求之真實。